筑牢“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安全防线!梅州各大交通站点、商场超市扎实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当前,筑牢站点扎实做好国内多个省份及我省广州、外防东莞相继发生本土疫情,输入商场AG超玩会入口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内防元旦假期,反弹防线防控人员流动增大,安全防疫压力激增,梅州我市各大交通站点、各大工作商场超市扎实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交通切实筑牢“外防输入、超市内防反弹”的疫情安全防线,全力保障广大市民在新年伊始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筑牢站点扎实做好三天小长假。
内外防疫都做好
交通站场有保障
在梅州机场航站楼入口处,外防工作人员身着隔离衣,输入商场戴好头套、内防AG超玩会入口手套、N95口罩、护目镜等防护装备,对每一位旅客测量体温、规范口罩佩戴、查验健康码和行程卡,确保落实3个100%。在值机、安检、登机口环节,配合目标地机场或航空公司要求,查验旅客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梅州机场防疫工作人员均身着防护服,规范佩戴N95口罩、护目镜、手套等防护装备,逐一核实入场旅客的“粤康码”。
在进港航班保障方面,我市派出卫健、交通等人员组成工作专班,联合梅州机场慎终如始做好“外防输入”工作。除严格落实3个100%外,对国内普通航班和重点管控航班实行场所分开、设施设备分开、活动轨迹分开,严格划清两者“界线”。“我们还对重点航班采取固定机位、固定保障车辆、固定保障场所、固定工作流程四个‘固定’,来自国内中高风险地区的航班都是在1号道口进行保障工作的。”梅州机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重点航班旅客落地梅州后,须出示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我们也会现场对其进行核酸采样,采样后即可放行。”
疫情防控期间,梅州机场要求全体员工牢固树立“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保护自身的同时保护旅客”意识,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严格遵循“两点一线”管理要求,核酸检测“应检尽检”、疫苗接种“应接尽接”,倡导在梅过节,员工离梅离粤必须通过审批。“在倒班制度下,我们的每一位员工,在上班前都必须进行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才可上岗。”梅州西站党支部书记黄洁彬说。
针对当前疫情形势,梅河高速在全线14个收费站、兴宁东高速公路服务点、龙川东高速公路服务点均设立了便民服务点,可为过往车主免费办理ETC、开展出行指引、进行简易维修、提供茶水服务等,努力实现高速缴费“零接触”。
疫情防控“三件套”
休闲娱乐更安心
新年第一天,天气晴朗、阳光明媚,市民纷纷扶老携幼出行,商场超市迎来客流小高峰。在打开门做生意的同时,各大商超均在入口处设置了值守岗位,要求顾客戴好口罩,测量体温、查验健康码和行程卡后才可进入,疫情防控“三件套”一个不少。
市民出示“粤康码”进入梅州万达广场。
在梅城万达广场、锦发商业广场、客都汇商业广场等地,记者还看到了不少暖心举措。为了方便一些没有戴口罩的市民,商场在入口处放置了自助口罩售卖机,并有工作人员指引如何购买领取;对于使用“老人机”的老年人,工作人员细致询问相关信息,在纸质表格上做好登记。
梅州万达广场使用广播、提示牌提醒市民。
梅州万达广场门口设置了自助口罩售卖机。
“我带奶奶去电影院看电影,她用的是老人机,无法出示健康码。工作人员就很耐心地询问奶奶‘有没有哪里不舒服’‘近期去过哪里’,并登记她的姓名、住址、手机号码等信息。”市民陈冼斌感觉,梅州虽然是低风险地区,但各个公共场所的疫情防控工作丝毫没有松懈,这让他很安心。
“针对假期人流量增多的情况,我们加派了人员,对商场三个主要入口和几个小门严加把守,做好测量体温、查验健康码等工作,还安排了巡查人员不定时检查商户、工作人员是否严格落实相关疫情防控措施。”梅州万达广场商业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谢春琳表示,公司将继续强化日常管理,筑牢疫情防控保护墙,为市民提供一个安全有保障的休闲娱乐环境。
梅州日报记者:刘巧 吴海清
摄影记者:连志城
编辑:黄振韬
- ·举报有奖金!应急管理部公布4起安全生产举报案例
- ·官宣!我国载人登月任务已全面进入初样研制阶段
- ·2024年梅州市青少年机械人角逐教练员以及评判员培训会举行
- ·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式侧记
- ·一女子遭遇“假警察” 行骗民警追至旅馆及时劝阻
- ·教育部:2025届高校毕业生预计规模1222万人
- ·医保新福利!新增5种门诊慢特病相关治疗费用可跨省直接结算
- ·我国将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 六部门发布指导意见
- ·国家税务总局去年对169名网络主播开展检查 累计查补收入8.99亿元
- ·把握新玩法,对于接驰名大企业!为做好跨境电商,梅州“组团”返回广州→
- ·全国已有25省份延长婚假,有2省婚假30天
- ·梅州视觉丨这,便是传承!
- ·广东2项拟落选!学习运用“万万工程”履历典型案例拟推介名单公示
- ·梅州榜上驰名!2024天下地级市都市品牌指数百强名单宣告
- ·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 建设工作反馈问题的整改提升
- ·梅州9人落选广东省中小学“百万万强人哺育工程”